科学管理研究

创新发展研究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布局、功能与定位

    由雷;孙福全;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战略目标,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承担着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和引领科技前沿的重要使命。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认识,不仅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还可以从主要和补充两个方面。基于主要和补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两大角度,从其布局、功能与定位三个维度进行系统研究,旨在通过科学布局、多功能协同与精准定位,促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在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中发挥着基础性、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石。

    2025年02期 v.43;No.264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 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时空差异及分布演进探究

    李金虎;陈建国;常文博;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学、全面的测度新质生产力水平对于各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为指引,构建涵盖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四个维度36个指标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熵值法对2013-2022年31个省份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算,并通过三维核密度估计法与Dagum基尼系数法对全国及四大区域的分布演进规律以及空间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全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但各区域间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三维核密度法得出的结果来看,研究期内我国整体新质生产力加速提升,且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从Dagum基尼系数法得出结果来看,研究期内我国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整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从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体系以及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三方面着手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2025年02期 v.43;No.264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重大意义与实现路径

    费艳颖;曹佳;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探讨制度优势、创新驱动、文化自信、包容共享及全球合作等关键路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深化,是新时代的战略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制度优势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技术创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大动力,包容共享的发展模式则确保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和谐稳定。文化自信通过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水平开放和国际合作通过对接国际先进规则和标准,提升国内经济的竞争力与韧性,促进全球资源、技术与市场的优化配置。

    2025年02期 v.43;No.264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低空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优化研究——基于3D无人飞行的视角

    乔莉;霍达;顾雯嘉;李彦锋;

    加快落实低空经济战略部署将为进一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构建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体系形成深厚的场景基础。该研究以跨境电商综试区为例,围绕城市空间地理与绿色发展特征构建三维无人机路径规划模型,对“昆明→杭州→西安→北京”多目标下的低空经济升级路径开展规划研究。该结合蚁群优化(ACO)、A*(Astar)、快速扩展随机树(RRT)算法对不同执飞环境下的无人机低空航线选择进行优化求解,形成如下三类策略情境:(1)基于城市海拔高度的路径规划,ACO、A*和RRT算法生成路径分别对应常态化配送、靶向定投和综合性服务的现实流通场景;(2)基于城市最高气温的路径规划,ACO和A*算法结果强调配送场景的精细化建设,RRT生成路径体现出流通场景转移下的城市发展呼吸协同;(3)基于城市碳排放水平的路径规划,ACO和A*算法生成路径强调对高碳地区的特定性回避,RRT算法目标倾向于全局绿色最优的实现。该研究总体为推动低空经济路径升级和创新性构造高质量发展界面提供了丰富的决策参考,同时为加速推进中国式流通现代化以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有益的情境支持。

    2025年02期 v.43;No.264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 ]

科研管理创新

  • 新型举国体制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的路径优化研究

    刘斌;王红兵;

    国家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技术基础,以何种体制保障国家科技安全是影响国家安全状态与能力的关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把握国家科技安全的系统性障碍与现实难题,阐明新型举国体制在克服障碍破解难题方面的制度优势。遵循“内涵界定-理论契合-现实需要-系统障碍-方法原则—优化重点”的思路,根据国家科技安全内涵的界定,运用系统观念分析新型举国体制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契合性,从变局时代的斗争博弈、科技赶超的集中可能、“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来思考新型举国体制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依据。总结国家科技安全在关键技术、薄弱环节、产业空间、规则话语、自强决心方面的系统性障碍和难题。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提出新型举国体制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的方法论原则,在卡脖子技术攻关体制、产业链中间品平替、供应链保障、规则话语引领、创新意志强化和思想束缚突破等方面阐述新型举国体制在维护和塑造国家科技安全中的优化重点。

    2025年02期 v.43;No.264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计量”过盛——本质背离、负面影响、成因与变革方向

    张宇青;林乐芬;杜立辉;刘蓓蕾;

    当前经济学研究中“实证计量”过盛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经济学构建。计量分析工具及范式在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和规律发现上有着其重要价值,但从运用角度看在“科学发现功能不高”“资源配置功能不足”“过于线性化”“只经世不济民”等方面与经济学初衷存在本质背离;“实证计量”过盛会产生滞后范式创新、隐形剽窃、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资源错配等一系列负面作用;过盛的原因可归结为“科研主体的路径依赖”“期刊偏好”“产众研分割”“有组织科研缺失”,应从倡导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研究、加强计量工具使用规制、建立“稳态经济”导向的系统研究、创新科研评价机制、推进有组织的科研等角度促进经济学研究的变革。

    2025年02期 v.43;No.264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产业创新研究

  • 全球主要国家培育未来产业的多组态路径分析——基于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视角的探索性研究

    潘君豪;杨一帆;

    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如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力量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是有待回答的重要改革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观,探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而构建“颠覆技术突破系统—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国家产业创新体系”联动的整体分析框架,结合NCA和fsQCA方法分析全球主要国家培育未来产业的多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未来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人才条件最早出现瓶颈水平(1.7%),产业转化能力条件后期的瓶颈水平(94.9%)最高;(2)各有6个组态构成未来产业高和非高发展水平的驱动路径,可归纳为“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创新平台—产业政策”两类高水平发展模式和“科技滞后—平台匮乏”“智力短缺—转化乏力”两类低水平发展模式;(3)通过对样本国家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揭示不同国家对应的单维优势主导和多维协调型两种发展策略选择。据此,提出中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43;No.264 5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数字经济赋能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基本逻辑、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梁爽;谭清美;谭秀坤;

    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对国防科技工业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世界大国博弈视野下,数字经济成为把握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激发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关键驱动力。数字经济对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赋能过程中存在创新-发展—实践三重基本逻辑,即打造数字创新生态圈-激发产业升级新动能-拓展产业生态格局。但数字化革命正处于我国工业化还未完成时,数字技术与国防科学技术融合不深、对产业体系支撑不足,于产业生态系统塑成不周等,导致目前数字经济对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赋能过程暂未达到预期效果。这迫使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积极探寻破局之道:充分耦合数字资源、数据要素,创新技术范式,重构生产业态转换发展动力,催生高端、智能、绿色的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源;以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战略,打造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新动力强引擎。

    2025年02期 v.43;No.264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理路、现实障碍与实践路径

    黄梅;万小龙;

    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破除技术供给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现实阻滞,推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与重要议题。作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综合素养、驱动劳动资料智能升级、拓宽劳动对象发展空间及加快三大生产要素组合实现跃升,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然而,我国依然面临创新资源要素供给匮乏、原始创新技术支撑不足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现实困境,削弱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据此,应从打通创新要素流动堵点、全面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强化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方面着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此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5年02期 v.43;No.264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1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数字创新研究

  • 跨境数据流动视阈下数字经济制度型开放的推进路径

    李銮淏;曾贵;

    积极实施数字经济制度型开放,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和话语权,这是我国深化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新兴议题。基于“制度”“开放”和“改革”三大维度,探讨我国制度型开放的深刻内涵。结合数字经济的概念范畴和特征属性,明确数字经济领域制度型开放的基本内容和突破重点。作为数字经济形态全球化的底层逻辑,跨境数据流动是数字经济制度型开放的核心成分,并且在其优化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对数字经济更高水平、深层次制度型开放的强烈诉求。立足于跨境数据流动和数字经济制度型开放之间共生互促的关联逻辑,根据数据要素“双循环”的数字经济制度型开放抓手,从更加健全和活跃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更加完善和统一的国内统计监管制度、更加开放和广阔的数据“生成-流通-应用”产业场景、更加丰裕和全面的数据人才队伍,以及更加深刻和有效力的国际制度话语权五个方面,提出我国深化数字经济制度型开放的推进路径。

    2025年02期 v.43;No.264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政策执行协同框架:基于中国“东数西算”战略的分析

    刘炳胜;汤汉东;王丹;朱强;

    “政策执行”一直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许多政策的执行结果并未达到既定目标,导致资源、时间和人力的巨大浪费。协同理念有助于确保政策有效执行,但目前仍缺乏刻画政策执行协同的综合框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两层嵌套结构的政策执行协同框架。以中国“东数西算”战略执行为案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解释性结构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1)政策执行协同框架中政府领导是所有结构的基础,制度环境和初始条件共同构成了中间环节,协同过程是最终结果;(2)政府配套政策滞后是影响“东数西算”战略有效执行的最重要的阻碍因素,西部地区的阻碍因素多与政府相关,而东部地区的阻碍因素多与运营商相关。本文提出的政策执行协同框架揭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机制,基于“东数西算”政策执行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协同框架的有效性,为政府进行资源规划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43;No.264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区域创新研究

  •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驱动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基于Panel-QCA的组态路径分析

    张远记;王飞鹏;李中东;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驱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采用Panel-QCA方法,基于2013-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探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动效应和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多要素联动匹配才能影响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存在“企业创新赋能下的综合效应型”“联合数字政策下的整体驱动型”两条绿色技术创新路径;用户参与创新、高校基础创新等核心条件缺失将导致非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组态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在一些时间节点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而发生波动,且不同组态地区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驱动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组态案例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而非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组态案例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研究结论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联动匹配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2025年02期 v.43;No.264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全球价值链调整下中国三大制造业集聚区参与新动态与提升策略

    张彦;刘亚欣;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一大环节,当下全球价值链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去中国化”趋势明显,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彰显得尤为重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排头兵,三大集聚区长期承受了“低端锁定与高端脱钩的双向挤压”、“中心依赖与资源失衡的矛盾夹持”。在当下全球价值链的调整阶段,对出口增加值进行分解,剖析三大集聚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新动态,研究发现:参与趋势呈现:(1)增加值来源比重不同,趋于“内向化”发展,(2)地域“中心性”特征凸显,(3)各集聚区内产业种类广泛,但尚存薄弱点;在各自的发展模式中,京津冀属于“内需极化型”,长三角属于“内外牵引型”,大湾区属于“外部驱动型”。在优劣比较方面,大湾区的对外吸引力最为突出,但高精尖产业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加以完善;长三角的横向协同能力最为广泛,不过这也导致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京津冀的内在驱动力最为雄厚,但区域内资源分配与传递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因此,三大集聚区在提升策略上应更加注重区域、地域(省市)以及产业间的协同合作,从而在深入调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2025年02期 v.43;No.264 12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企业创新研究

  • 中国本土老字号创新韧性:多维解构与量表开发

    薛希萌;李斌;胡琳娜;

    在全球环境变化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交织的背景下,创新韧性的构建已成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要务。考虑到当前学术界对创新韧性的研究尚处于萌芽期,尤其是针对中国独特商业情境中的老字号企业的研究还未涉足,本研究融合定性与定量研究两种方法,解析了中国本土老字号创新韧性的多维结构并开发具体测度量表。定性研究以益源庆、太原酒厂、六味斋、顺天立为样本企业,经扎根理论提炼出蕴含经世致新、史脉新韵、烙印重塑、砥砺复兴、倚老卖新5个维度的老字号创新韧性结构模型。其中,经世致新涵盖历史责任、精神赓续、商道承扬三个子维度;史脉新韵涵盖薪火相传与品牌延伸两个子维度;烙印重塑涵盖时势洞察、革新布局、创见品牌三个子维度;砥砺复兴涵盖风险抵御、创源积累、研发能力三个子维度;倚老卖新涵盖工艺创新、跨界融新、创新求变三个子维度。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本研究依据扎根结果开发出囊括21个题项并通过信、效度验证的中国本土老字号创新韧性量表。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中国情境下老字号创新韧性理论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也为老字号企业在逆境中实现创新成长提供指导,更是对中国传统商业文明的敬畏与传承。

    2025年02期 v.43;No.264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创新人才研究

  • 廿载探索与突破: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演进脉络、前沿热点与趋势展望

    孔新宇;徐国兴;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政府回应“钱学森之问”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国内学界经久不衰的重要理论议题。对2003—2023年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演进脉络呈现“理论建构—视角聚焦—实践创新”的三阶段特征,即发轫于宏大理论建构的初始探索期,转向中层理论视角的巩固拓展期,最终形成实践创新导向的深入发展期;主要的前沿热点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界定及其能力结构的分解测度、拔尖创新人才的系统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困境、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与政策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外经验;研究方法由单一逐渐向多元综合范式转型。未来研究应在尊重人才生涯成长与长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大中小贯通培养的有效方式,立足本土语境的特殊性与当下实践需求的时代性推进培养模式与时共进创新,并通过实证与循证并举的量化研究范式助力政府和高校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迫切问题。

    2025年02期 v.43;No.264 14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科技金融研究

  •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伦理考量:风险与对策

    马挺;韩廷春;

    金融业经历了从电子数据处理到金融科技融合的四个发展阶段。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银行业务、投资顾问、保险理赔、信贷审批等领域广泛应用,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人类决策自主受控、侵犯隐私、加剧社会偏见或歧视、责任归属不清或失当、破坏公平和生态失衡等伦理风险。这六类伦理风险主要来自数据处理、算法开发、产品开发、部署使用和制度规范不足等五类风险源,这些风险是由技术内生和应用场景外生所造成的。当前金融领域应对人工智能伦理风险还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存在监管治理的政策工具缺失,治理手段与技术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未来应制定相关监管政策,加强风险识别措施,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伦理审查的重要性,以此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权益。

    2025年02期 v.43;No.264 15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国际创新研究

  • 从美国Janelia研究所看面向未来产业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混合组织模式创新

    庄怀玢;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探索新型体制结构和资助战略来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是世界科技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前沿。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于本世纪初创办的实体新型研发机构Janelia研究所,明确以全盛时期的美国贝尔实验室等先进机构模型为标杆,旨在从事在其他环境中难以追求的高影响力研究。介绍了Janelia的改革创新措施,并着重总结了其在科研组织管理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机构模式理念和特点。分析指出Janelia在传统主要负责人(PI)制基础上通过机构协同项目促进了一种“基于PI制,超越PI制”的“集中平台式”强协同产学研生产关系,在组织规划与管理上采用“隔离但不孤立”的“研究-开发”共存混合组织模式,特别是对偏重研究与偏重开发的管理单元在组织机构设置中进行单独构建和分类管理,并建立独特机制促进研究在“研究-开发”快速反馈循环中获得蓬勃发展,这是Janelia/贝尔实验室特色模式区别于常规学术界和产业界实验室模式的关键。讨论了这种特色机构模式所适宜的领域及所处阶段条件共性特点,进一步结合我国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指出Janelia的经验做法对其他处于初至中等技术成熟度的新兴颠覆性技术领域(例如量子科技)的借鉴意义与启示,并提出了借鉴建议。

    2025年02期 v.43;No.264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