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研究

创新发展研究

  • “四链”融合视角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基于16家单位的理论演绎

    陈劲;吴丰;刘沐洋;侯二秀;

    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本文基于16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调研,从机构属性、主体协同和功能实践三个层面明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进而从“四链”融合视角剖析其建设运行的理论机制。研究认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载体,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核心逻辑分别为:打通国家重大战略急需领域关键堵点,推动企业主导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打造战略科学家引领的创新人才高地,以及基于组织合法性获得各方资金支持。本文丰富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相关的理论内涵,可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照。

    2025年04期 v.43;No.266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中国共产党领导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本经验和时代启示

    李力维;董晓辉;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赢得竞争优势,均要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国共产党领导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坚持以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牵引攻关;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联动支撑攻关;坚持在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中布局攻关;坚持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励攻关。新时代进一步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突出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攻关方向、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保障和激励攻关的制度机制。

    2025年04期 v.43;No.266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碳中和目标下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唐天伟;李鹏飞;吴素婷;何姝萱;

    在碳中和目标下,数字新质生产力能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高效精准的数据支撑与智能优化方案,助力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实现。选取2011-2022年中国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结果显示,在东、中部地区,政府绿色补贴较低和数字经济政策供给不足的城市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产业结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发挥中介作用;空间效应检验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不仅促进本地城市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而且对邻近城市产生正向影响。该结论既为数字新质生产力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证据,又为利用高质量“数字化协同创新”新格局推动区域技术升级与经济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266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治理:挑战与优化路径

    洪志生;孙颖;陈衍泰;

    科技创新是一国繁荣富强的基石,也是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科技体制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研究回顾历次科技革命中的制度创新,梳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进一步分析科技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效用。研究表明,当前科技创新治理体制面临双重挑战,在普遍规律性层面,科技体制存在僵化风险,人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在中国特有问题层面,体现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机制匮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存在堵点、区域创新要素配置不均及全球创新协同机制构建滞后等。基于此,研究构建优化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保障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体系,并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制、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266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科研管理创新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执行困境分析: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角度

    杨小强;韩凤芹;张江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不断加码与转化效果不佳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政府和学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个由政府、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等众多参与主体相互嵌套的复杂活动,单一通过政策改革,赋权科研人员并未有效提高高校成果的转化效率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需将视角转换至各参与主体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源于相关利益主体的多重制度逻辑冲突:政府多重目标逻辑;高校“趋利避害”和“策略性执行”的科层制逻辑,内外部行为主体追求考核效率逻辑;个人与企业追求价值目标最大化逻辑等多重逻辑的目标冲突导致政策目标错位,导致制度约束力减弱,政策执行力不足。要破解高校成果转化率低,需要理顺多重制度逻辑的冲突点,强化各利益主体共同价值取向,统一政策目标,建立全链条、一体化成果转化组织模式,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2025年04期 v.43;No.266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科研院所二次创业的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

    李纯青;朱玉丹;

    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以西安光机所和西北有色院为例,系统分析了科研院所二次创业的实现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1)科研院所二次创业源于被动型制度压力,探索于主动型制度压力,成长于新被动型制度压力;(2)科研院所二次创业可分为蓄力期、探索期和成长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科研院所的参与者网络从二元发展至多元,科研院所与不同参与者通过“原始资源积累-资源拼凑-资源编排”与“单点服务交换-线性服务交换-网络化服务交换”形成了组织强主导管理型和组织松散式管理型两种科研院所二次创业路径;(3)创业服务生态系统在科研院所二次创业过程中得以构建和完善。具体而言,科研院所先后历经“弱市场导向-强市场导向-目的导向”,致力于“探索性技术创新-利用性技术创新-双元技术创新”,实现科研院所二次创业商业模式的启动、重构与确立。研究结论可以对科研院所成功实现二次创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2025年04期 v.43;No.266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数智时代中试平台建设路径与策略研究——基于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的协同视角

    王革;王芮涵;徐浩天;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破解我国中试平台长期存在的资源碎片化与协同低效化与生态脆弱性提供了新机遇。基于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的协同视角,系统剖析中试平台在数智时代的重构策略。通过解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的“协议先行—模型驱动”技术范式、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动态治理机制、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人才培育与价值共享模式,揭示数智化转型需实现技术基础夯实、创新网络优化、人才资源供给的协同共振,据此提出三位一体建设策略:技术层面构建贯穿“虚拟验证—智能决策—可信溯源”的全链条数智赋能体系;创新网络层面推行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动态股权治理机制;人才资源层面打造“微专业+双师制+REITs”的人才支持体系。研究为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对推动我国创新体系升级具有战略意义。

    2025年04期 v.43;No.266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产业创新研究

  • 我国未来产业培育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

    闫俊周;郭婧羽;杨祎;

    未来产业作为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孕育期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产业,具有显著的战略性、不确定性、正外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政策支持对未来产业培育的必要性。从我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现状出发,遵循“问题-作用-机制”逻辑关系,基于政策过程理论构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三维研究框架,深入分析政策视角下我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接着,揭示政策支持在我国未来产业培育中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保障作用及调控作用,进而构建出我国未来产业培育的政策支持机制:前瞻布局机制、协同执行机制、动态调整机制。

    2025年04期 v.43;No.266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中国陶瓷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内在逻辑与影响机制

    程建华;刘冰峰;

    基于中国14家陶瓷产业上市公司2007-2023年的面板数据,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了中国陶瓷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以“绿色工厂”认证为代理变量的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提升陶瓷企业的绿色转型水平;数字化转型在科技创新驱动陶瓷企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环境规制强度对科技创新与企业绿色转型之间的关系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通过系统解构“政策驱动-创新响应-转型成效”的作用链条,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因此,为有效推进陶瓷产业乃至类似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应强化政策引导以激励企业深度参与绿色科技创新,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并优化环境规制体系以充分释放其对绿色创新的协同增强效应,从而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4期 v.43;No.266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数字创新研究

  • 数实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张腾;巫强;蒋伏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趋紧密。数实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动能。数实融合通过驱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作用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进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但当前我国数实融合过程中存有困境,包括要素流动和配置效能不高、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鸿沟较大、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短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为有效纾解上述难题,结合数实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兼具靶向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4期 v.43;No.266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张涵;张质彬;熊爱华;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产业技术和实体产业技术在微观层面实现“双轮驱动”,成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取2013-2022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这一效应通过强化创新战略和合作战略进一步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得出,对于非制造业企业及国家数据试验区内企业,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赋能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从战略视角出发揭示了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推动企业在深度数实融合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266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区域创新研究

  •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概念、构成、案例与启示

    贾建锋;邱迅杰;祝树森;

    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也是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关键力量。目前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其内涵尚未达成一致,也缺乏整体视角的系统性分析。为此,(1)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进行界定,指出其具备协同性、开放性和溢出性等特征;(2)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构成要素;(3)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高校主导型三种模式的典型做法;(4)探讨了这些模式的启示,提出实施差异化定位,发挥不同主体优势,聚焦发展阶段,优化发展策略,建立协同互动机制,促进资源高效整合的对策建议。

    2025年04期 v.43;No.266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我国六大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空间格局与效率评估

    向仙虹;冯浩;李文雅;

    我国六大城市群是中国创新要素集聚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而创新要素集聚是整合创新要素、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要素集聚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分析方法考察集聚形式,运用结构分析工具剖析不均衡来源,并结合DEA方法评估集聚效率,构建多维分析框架,系统揭示创新要素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效率表现。研究表明,创新要素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向空间均衡再到合理集聚的演变过程,各城市群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空间结构。城市群之间的创新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而各城市群内部的创新要素分布却日益分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才、资本、技术等不同创新要素在空间集聚形式和演化路径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创新要素集聚度与创新效率呈边际收益递减的模式,表现为高效率创新型、均衡发展型和结构性失衡型三类模式,关中平原尽管集聚度低却效率最高(高效率创新型),而京津冀虽然高度集聚却效率低下(结构性失衡型),已触及边际收益拐点,说明创新布局应从数量导向转向质效提升。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43;No.266 11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1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企业创新研究

  • 数据要素市场化何以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黄庆华;陈凯鸣;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资源,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对释放数据要素潜能、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9-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和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探讨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构建了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显著提升了企业新质生产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有利于改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同行业和同地区同群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从而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经营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内部不确定性感知的加剧,会对数据要素市场化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产生负向冲击。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信息安全度高的地区、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以及高科技行业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对新质生产力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研究成果为政府和企业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举措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4期 v.43;No.266 12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数字企业家精神:理论框架与量化测度

    马延柏;范合君;

    数字企业家精神是推动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力量,培育和弘扬数字企业家精神对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传统企业家精神的概念框架,将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对企业家从事生产运营管理的影响纳入考虑,从数字创新精神、数字创业精神、数字共享精神、数字责任精神四个方面构建了数字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框架和测度体系,并通过熵权法合成数字企业家精神指数。量化测度结果显示,中国数字企业家精神指数偏低,且存在较大的个体性差异。从分布特征来看,中国数字企业家精神指数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各省份数字企业家精神指数与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数字行业的数字企业家精神指数显著高于传统行业,但传统行业的数字企业家精神指数呈现逐年上升和追赶态势。本研究丰富了企业家精神的概念维度和理论内涵,也为解读和培育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266 140-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创新人才研究

  • 科技强国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彭术连;肖国芳;王硕;

    人工智能正深度重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其赋能本质体现为三重战略转向:驱动教育范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重构教育场景与育人方式,实现教育体系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耦合。在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向驱动进程中,必须高度警觉潜在的创造力驯化、情感计算困境、技术治理缺位、创新生态失衡等风险。扎实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需要筑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根基,擘画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制度矩阵,探索人智共生的人才培养新生态,创构人工智能教育的伦理治理范式,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评价机制,形塑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科技强国战略下拔尖人才培养提供自主可控的实施路径。

    2025年04期 v.43;No.266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科技金融研究

  • 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稳定影响机制分析

    张东源;王宇;

    金融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对实体经济稳定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风险,如何在抑制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发挥其促进作用是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通过厘清金融科技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稳定内在联系产生影响的机制,首先阐述了金融科技在减轻“金融加速器”影响、纠正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偏差、降低收入分配差距、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分析了其在内生风险关联与积累、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影响强化、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最后以抑制风险为目标,重点从制度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了推进金融科技更好稳定实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2025年04期 v.43;No.266 16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