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劲;吴丰;刘沐洋;侯二秀;
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本文基于16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调研,从机构属性、主体协同和功能实践三个层面明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进而从“四链”融合视角剖析其建设运行的理论机制。研究认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载体,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核心逻辑分别为:打通国家重大战略急需领域关键堵点,推动企业主导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打造战略科学家引领的创新人才高地,以及基于组织合法性获得各方资金支持。本文丰富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相关的理论内涵,可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照。
2025年04期 v.43;No.266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李力维;董晓辉;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赢得竞争优势,均要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国共产党领导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坚持以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牵引攻关;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联动支撑攻关;坚持在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中布局攻关;坚持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励攻关。新时代进一步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突出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攻关方向、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保障和激励攻关的制度机制。
2025年04期 v.43;No.266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唐天伟;李鹏飞;吴素婷;何姝萱;
在碳中和目标下,数字新质生产力能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高效精准的数据支撑与智能优化方案,助力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实现。选取2011-2022年中国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结果显示,在东、中部地区,政府绿色补贴较低和数字经济政策供给不足的城市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产业结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发挥中介作用;空间效应检验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不仅促进本地城市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而且对邻近城市产生正向影响。该结论既为数字新质生产力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证据,又为利用高质量“数字化协同创新”新格局推动区域技术升级与经济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266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洪志生;孙颖;陈衍泰;
科技创新是一国繁荣富强的基石,也是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科技体制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研究回顾历次科技革命中的制度创新,梳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进一步分析科技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效用。研究表明,当前科技创新治理体制面临双重挑战,在普遍规律性层面,科技体制存在僵化风险,人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在中国特有问题层面,体现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机制匮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存在堵点、区域创新要素配置不均及全球创新协同机制构建滞后等。基于此,研究构建优化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保障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体系,并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制、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266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