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研究

创新发展研究

  • 新型举国体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董晓娟;曾立;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前沿颠覆性技术突破。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组织模式,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当前,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必须着眼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统一,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探寻新型举国体制赋能的机理与路径。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是“党的全面领导—创新主体协同—市场和政府结合”三位一体,关键是“前沿科技突破—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者并重,重点是突破“核心技术创新的主体协作有待增强、要素高效配置的政企关系亟需理顺、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措施亟待完善”等现实障碍,以创新主体密切协同打造科技引擎,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夯实要素支撑,以积极有效的规划政策建强产业载体,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保障。

    2025年03期 v.43;No.265 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军地双螺旋: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历史进路与理论使然

    孟佳辉;刘纪达;王健;

    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与同步提升,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构建并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健全建设工作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了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历史阶段演变过程,围绕军民和军地关系分析了新时期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军地双螺旋框架,基于“结构-功能”视角在组织和制度层对军地协调体制机制进行内涵解构,并面向实践从“螺旋上升”路径导向、“环境交换”模式特征和“速度匹配”策略设计三个层面提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建设的过程迭代原则,健全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机制。

    2025年03期 v.43;No.265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框架构建、特征分析与策略建议

    孙磊华;梁正;张亚东;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攻坚战。目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领域的研究视角众多,但各视角间仍缺乏有效对话,缺少整合性分析框架。为此,(1)借鉴信息熵的概念与思想,综合战略属性、知识基础、技术体系与竞争属性等不同研究视角,构建出一个能集成多种理论知识且可实现统一测度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综合框架;(2)利用熵值法评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指数,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证分析其特征,结果发现,我国“战新”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水平下滑明显,且存在显著的产业分异与区域差异;(3)结合实践调研,从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产业集群、国际发展与人才需求等方面,系统诊断当前我国“战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4)从制度优势牵引、创新生态重构、双链融合深化、集群治理升级、国际竞合创新、人才一体发展、敏捷治理突破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战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策略建议。研究提供了可集成各研究视角优势信息的方法,相关研究结论可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指导。

    2025年03期 v.43;No.265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创新链生态主导力的理论建构和管理启示

    任志宽;江笑颜;郑茜;郭树森;

    创新链生态主导力是基于中国科技政策实践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以“中国式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展现,是新形势下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方向。当前,学术界对这一新概念关注不足,理论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相比之下政策实践进展显著。创新性提出“创新链生态主导力”这一概念框架,按照“理论基础—概念提出—内涵特征”的分析框架进行逐层解构,梳理创新链生态主导力的理论脉络,廓清创新链生态主导力的概念内涵,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启示。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创新链管理的策源框架,为我国实现全产业链安全可靠提供新的方向指引和政策工具。

    2025年03期 v.43;No.265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科研管理创新

  • 中国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建设研究——基于系统思维视角

    崔旺来;袁诗淇;钟海玥;王文涛;陈诗波;杨洋;

    技术封锁引发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困境是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建设的根本原因,系统思维是体系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当前,中国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建设中存在系统意识不强、建设理路不清、系统推进不足、联动协同不够等问题。中国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必须跳出孤岛思维,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统筹近期、中期和远期,从“时空”“发展”维度前瞻性考量体系化建设架构;要强化系统集成和整体智治,彰显体系化的整体性、明晰体系化的目标性、把握体系化的趋向性;从体系化“领域布局、空间布局和结构布局”视角发挥举国体制整合功能;将“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政策制度”作为系统性发力切入口,铸造中国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强大合力。

    2025年03期 v.43;No.265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产业创新研究

  • 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创新链韧性提升的机制与实现路径

    石丽静;洪俊杰;

    面对数字技术给制造业创新链带来的深度调整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华技术围堵、断供、限制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持续冲击,如何正确认识并激发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创新链韧性的驱动机制,迅速修复堵链、断链问题,保障创新链韧性和安全,显得越发重要。分析数字技术驱动下制造业创新链发展新趋势,并从风险抵御能力、冲击后恢复能力和跃升能力三个方面,探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创新链韧性的驱动机制,最后提出应进一步夯实数字技术发展基础,加快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搭建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创新链向更完整、更稳定、更多元、更强韧的方向发展。

    2025年03期 v.43;No.265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价值维度、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

    宋妍;张明;

    绿色算力产业发展为数字经济时代注入了新动能,表现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多重价值维度,不仅为重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提供了强大支撑,而且为重组要素资源提供了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还为重构经济形态提供了多模态应用场景。但与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期望目标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包括绿色算力关键核心技术环节存在明显短板、绿色算力设备存在联接不畅和兼容性问题、绿色算力资源应用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破解面临的困境挑战,促进绿色算力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应当做好三个统筹协同:(1)统筹绿色算力布局与创新生态建设协同,推进产业提质升级;(2)统筹绿色算力布局与灵活市场机制协同,形成产业良性循环;(3)统筹绿色算力布局与多元场景应用协同,提升产业赋能水平。

    2025年03期 v.43;No.265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数字创新研究

  • 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优化策略

    夏杰长;苏敏;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低空经济因政策利好迎来重要发展契机,而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更为其注入强劲活力,二者融合发展态势日益显著。在技术协同层面,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高效通信、快速计算及精准控制决策能力,深度融入低空经济各环节。在产业链协同维度,于低空产业链上游,人工智能变革飞行器设计制造流程;中游借助该技术精准规划飞行路线、智能调配任务;下游则利用其提升软件智能化水平与故障预测能力。基于上述融合发展状况,进一步从智能低空飞行器、智能空域管理、智能低空基础设施以及智能低空产业链四方面提出系统的智能优化策略,旨在全方位推动低空经济智能化跨越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43;No.265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人工智能回弹效应的生态伦理向度审思

    姜惠;杜严勇;

    作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强大的效益创造力反向拉动社会对其需求与应用,因此尽管效率提升,人工智能反而面临沉重的生态成本,回弹效应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出时代回响。人工智能的回弹效应鲜明呈现为技能回弹效应、时间回弹效应、前沿回弹效应和国际回弹效应的主要形式,同时深层蕴含着社会效益与生态成本、智能鸿沟与生态正义之间的对立冲突。究其诱因,企业的逐利动机、用户的消费迷思、技术的固有缺陷,促使回弹效应发生并隐藏于人工智能的变革潜力背后。相应而言,运用公共政策、公民科学、绿色AI以抑制人工智能的回弹效应,才有可能破解“杰文斯悖论”,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生态优势”。

    2025年03期 v.43;No.265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企业创新研究

  • 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商业模式迭代创新研究——基于组织惯例视角

    刘润喆;张骁;

    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议题。面对数字创新带来的高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的竞争格局,传统制造企业亟待抓住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组织惯例视角,采用纵向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深度剖析四家制造企业在引入数字技术后商业模式的演进过程,识别出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遵循着局部优化、扩展延伸、生态构建的迭代创新路径。在此过程中,组织惯例变革的顺序与节奏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演进的关键驱动力。研究不仅解释了部分制造企业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持续商业模式创新,而另一些企业却陷入创新停滞的实践困境,更从过程视角丰富了新情境下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组织惯例领域的研究,研究结论也为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制造企业依托数字技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025年03期 v.43;No.265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数字化组织学习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构建与动态机制——基于多维度整合视角研究

    崔敏杰;兰雅天;张璐;苏日乐格;刘宇霞;黄荟婕;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数字化组织学习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知识高效创新与资源深度整合,已成为驱动组织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机制。尽管实践领域已涌现大量典型案例,但理论研究仍存在概念体系模糊、分析框架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基于此,采用系统性文献分析方法,从理论溯源、概念界定、框架建构和实践启示四个维度展开研究:(1)通过对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绘制数字化组织学习理论知识图谱,揭示其理论演化规律;(2)从技术应用、动态匹配、价值创造视角解构数字化组织学习的理论内涵,对比传统组织学习,确立其“情境变迁、架构演进、模式创新、技术赋能”的差异化特征;(3)从“驱动机制、组织基础、运作机理、影响效应”四个层面建构整合性理论框架;(4)立足中国情境提出“技术-知识-能力”协同演化的研究框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组织学习理论体系提供方向指引,不仅拓展了组织学习理论在数字时代的解释边界,更为组织构建智能学习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

    2025年03期 v.43;No.265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高管AI素养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制研究

    刘嫦娥;刘芸帆;玉胜贤;王珊;刘婷婷;

    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高管作为企业发展的引领者,其AI素养在驱动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关注高管AI素养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制。鉴于此,基于高管AI素养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分析发现:高管AI素养通过重塑生产力主体、推动生产工具智能迭代、孕育新型生产对象来提升生产力三要素;高管AI素养通过发挥创新驱动效应、要素配置效应、绿色发展效应进而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政府、企业与高校通过打造全员AI素养建设体系、构建知识驱动与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建立AI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政策-资金-环境”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等系列策略,实现高管AI素养驱动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2025年03期 v.43;No.265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农业创新研究

  • 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转型的“三链融合”逻辑、模式及路径

    申云;杨洛梓;景艳茜;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数字化转型正加速推动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协同融合发展。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系统揭示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转型的“三链融合”运行机理、模式比较及优化路径。研究发现,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协同融合,通过拓展数字技术渗透乡村产业场景、深化数字网络信息传播、增强数据要素整合能力来实现“三链融合”与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进而壮大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然而,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转型中仍存在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不足、园区数字营销手段相对单一、业态创新链的数字融合程度不高等困境。为此,建议加强数据要素的共享机制保障,提升数字网络价值链,加快数字农业场景渗透融合来助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03期 v.43;No.265 11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

    孙乔婧;刘武根;

    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可加快乡村产业现代化进程,赋能农业强国建设。采用熵值法测算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水平,对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观测期内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多数省份处于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区;时间上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的核密度估计曲线呈现右拖尾与高度差明显的变化趋势。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差异主要源自区域间差异。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研发人力投入与金融支农水平等因素影响。

    2025年03期 v.43;No.265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创新人才研究

  • 工匠精神与大国工匠成长路径:基于大语言模型(LLMs)的质性研究

    林晨;赵晨;徐燕;

    大国工匠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人才力量,有必要就大国工匠的内隐特质和外显特征展开刻画,形成对其人才画像及成长路径的全面理解。基于大语言模型(LLMs)历遍大国工匠的文本资料,提炼其工作价值观体系,采用K-prototypes聚类算法析出人才画像构型;接着采用大语言模型和人工相结合的质性编码,梳理各构型大国工匠的成才路径。识别出奋进青年、巾帼栋梁、领军名匠、使命匠人、精益俊才、泰斗传人六类人才画像构型,总结出以“环境熏陶-价值涌现-能力涌现-杰出贡献”为过程的成才路径,且不同构型存在“殊途同归”的多重成长路径。结论有助于大国工匠人才的识别和培养,同时拓宽了大语言模型在社科研究中的应用。

    2025年03期 v.43;No.265 13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科技金融研究

  • 新质生产力驱动金融科技创新的价值意义、逻辑困境及实践路径

    吕宛青;余正勇;刘威;

    新质生产力与金融科技创新的融合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界定了新质生产力和金融科技创新的概念内涵,并分析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新质生产力驱动金融科技创新的价值意义,包括对国家战略实施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现代化建设繁荣的促进以及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提升。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驱动、要素资源整合驱动、结构功能优化驱动以及多链融合协同驱动逻辑驱动金融科技创新,该过程中面临技术创新应用、政策法规体系、市场恶性竞争、社会伦理挑战和国际合作规则等困境挑战。在此基础上,围绕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提出新质生产力驱动金融科技创新的实践路径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推动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2025年03期 v.43;No.265 14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国际创新研究

  • 科研仪器研发资助政策的系统应对:基于美国NSF的启示

    韩凤芹;姚继晴;陈亚平;

    科研仪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产出,也是科技创新过程的主要工具,对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科研仪器大量依赖进口,归根到底还是研发能力不足。科研仪器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多主体协同参与。国家资助是科研仪器研发的重要资金来源和战略指引,其政策体系需要系统设计。研究发现,美国NSF为支持科研仪器研发,常态化出台战略规划,面向研发不同阶段差异化供给政策,重视市场力量和多主体合作。得益于这些做法,美国科研仪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支撑了维护国家安全、巩固世界领导力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等长远目标,其政策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025年03期 v.43;No.265 154-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研究与创新战略探索:欧洲智慧专业化的兴起与发展

    胡锦绣;钟书华;

    智慧专业化自提出以来,迅速从理论上升为公共政策,并在实践运用中取得突出成效。智慧专业化是在解决欧洲与美国的跨大西洋生产率差距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挖掘并发展本地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或技术,形成显著的区域竞争优势。该理念得到官方认可与支持,演变为智慧专业化战略,是典型的“内在创始模型”上升为公共政策。信息通信技术兼具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双重属性,是智慧专业化战略实施的优先事项和核心领域。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积极践行智慧专业化战略,推动了智慧专业化发展进程,为欧洲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可深入研究的方向,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5年03期 v.43;No.265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